《传习录注疏》读后有感-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

 《传习录注疏》读后有感-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
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-欧洲杯投注官方网站

《传习录注疏》读后有感

发布时间:2023年10月30日 15:01  点击:

我用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的时间,读完了邓艾民老师的《传习录注疏》,百感交集。《传习录》这样一本文言书籍,要放在以前,对于像我这样的工科男,读下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。如今或许是年龄长了,阅历多了,对人生更有自己的见解并渴求印证了,总之,是看这本书的缘分到了吧。
  当下《传习录》的版本很多。确切地说,是解读的版本很多。恒河沙数,良莠不齐,让人莫衷一是。我于是习惯性地到知乎上查了查,发现邓艾民老师的这本《传习录注疏》口碑甚好。尤其是评价里那句“即使放在今天的学术界,也仍然是阳明学研究的一流著作”,让我果断下单。
  书到手一翻,结果有点懵——没有译文?!退而求其次,好在部分文字有注释。再一细看——连注释都是文言的?!ko! 就在进退维谷之际,前辈们谆谆教诲的那句“读点儿费劲的书”给了我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。原文看不懂的地方,保底有百度呢,怕啥!
  《传习录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。“上”部分是阳明先生对“心学”核心思想的阐述,“中”部分是先生与友人或学生的书信往来,“下”部分则是先生讲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当面答疑。全书的行文模式类似《论语》那样的语录体。
  一开始读的时候,确实有些艰难,不得不借助百度上的译文来对照着看。而且正文和邓艾民老师的注释中都涉及不少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的内容,但这四本书中我只读过《论语》。书到用时方恨少,信矣!不过在阅读过程中,我的一点体会是,虽然没有什么预备知识和文言功底,但凭着高中语文的那点基础,书中的很多话其实都能看懂。而且让人欣喜的是,随着对阳明先生核心思想的逐步了解,越往后读,越容易读。正如有网友评论的:“其实王守仁先生的核心思想就那么多,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在说一件事。”以至于读到书的后半部分,我甚至都不知天高地厚地不想再去对照译文了,内心更愿意去体会正文的原汁原味。而且当年阳明先生讲学的初衷,是针对芸芸众生,并不仅限于士大夫阶层,所以内容不会晦涩高深。正像先生自己说的:“吾居龙场时,夷人言语不通,所可与言者,中土亡命之流……久之,并夷人亦欣欣相向。及出与士夫言,反多纷纷同异……”越是贩夫走卒,越容易懂得并接受致良知的观点,反而是那些知识分子,动辄嗤之以鼻。因为按着先生的解释,闻见愈多,良知愈容易被蒙蔽。所以我的另一个体会是,读《传习录》一书不适合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讲求理性和逻辑,而更需要用心去体悟。
  等到读完全书,实事求是地讲,我内心有点小小的自豪,对心学的认识也不再仅限于被泛泛提及的那几个干巴巴的词汇,如“知行合一”,如“心即理”,如“致良知”。诚然,这些词确实是《传习录》的核心词汇,但读完全书我才发现,最精彩的是阳明先生针对学生提问深入浅出、搔到痒处的具体“答疑”。在阅读过程中,我也慢慢体会到了邓艾民老师注疏的妙处。一些原文中读不懂的地方,借着艾民老师注疏中的旁征博引——很多是古文献中与阳明先生有关的事例。这些事例往往恰到好处地补充解释了原文的内容。读者看完注疏,再读原文,常如拨云见日,豁然开朗。
  借着写读后感的契机,回看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。顺序上是这样的:不是先读了此书,然后受到了怎样的教育,而是自己生活中先有了疑惑,内心渴求指点,而后正好邂逅此书。不是填鸭灌输,而是主动汲取,类似于《易经》卦辞中的“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”。碰到生活中的问题,心里正困惑,正寻寻觅觅,或内心隐隐约约倾向于某些思想但不确凿,忽然读到此书,书中论述竟与心中想法暗合,而且阐述得更系统更到位,切中肯綮,入木三分。那一刻,内心生出的是怎样的欢喜呢?那份欢喜,不同于看到美色、吃到美食、玩到尽兴的欢喜,说句玄乎的话,那份欢喜,像是心灵的木鱼被敲打时发出的响声,表面无动于衷,内心却已嗡嗡共鸣。
  初读此经典古籍,仅领会了一点皮毛。不过书里有段不太起眼的对话,读得我浑身战栗,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。学生问:“世道日降,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?”先生曰:“一日便是一元。人平旦时起坐,未与物接,此心清明景象,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。”学生问,如何体验到远古时代淳朴的民风。先生回答说:“每天早上刚刚起床那会儿,还未沾染物欲时,内心的那种感受,就如同在伏羲时代一样。”读及此,我心惊不已——这和自己平时的感受不谋而合。前一天生活中的迎来送往、是是非非,在早上初醒的那一刻,是惭愧、后悔还是欣慰,内心都会充分地感受到,这是良知最本真的判断,最真实、最准确。先生诚不欺我。
  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书中提到的“立志”。这里的立志和我们平常说的“立各种各样的志向”并不是一个意思。阳明先生口中的立志只此一种:“念念存此天理。”先生和他的弟子们,通篇围绕讨论的,也仅此一件事而已。先生的弟子中,进士出身的人比比皆是。如邹谦之,正德六年进士,会试第一,殿试第三。看到当年这些金字塔顶端的“知识分子”像小学生一样疑惑并认真地请教阳明先生,不觉有点喜感,但看他们请教的内容——如何存天理,如何做圣贤,又不禁让人肃然起敬,再联系当前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蝇营狗苟,不免汗流至踵了。
  第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,阳明先生在解答弟子提问时,用了许多精彩绝伦、贴切易懂的比喻。很多比喻一下子就让我这个现代读者理解了先生要讲的意思。例如,说到盗贼也有良知,只是被物欲遮蔽了。“良心在内,自不会失,如云蔽日,日何尝失了。”再如,提到修身需要根据自身程度量力而行,先生说:“如树有这些萌芽,只把这些水去灌溉,萌芽再长,便又加水,自拱把以至合抱,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。若些小萌芽,有一桶水在,尽要倾上,便浸坏他了。”类似的比喻还有“如人在大海波涛中,且须援之登岸,然后可授之衣而与之食。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,是适重其溺,彼将不以为德,而反以为尤矣。”圣贤就是圣贤!
  最后,说点有趣的。书中阳明先生还提到了张良、诸葛亮、苏秦、张仪等大佬,并从致良知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评价,让人耳目一新。喜欢长跑的同学大多知道村上春树那句有名的话,“今天不想跑,所以才去跑”,我也一直奉为圭臬。直到看到阳明先生那句“觉懒看书,则且看书”,我哑然失笑——村上大抵是读过《传习录》的。上中学时,教室墙壁上贴着一句孟德斯鸠的格言“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,是看他在没有人发现的时候做些什么”,我一直记到现在。等看到《传习录》中那句“戒甚不睹,恐惧不闻”,瞬间觉得西方之于我东方,真是小巫见大巫了。我在南京求学时,东南大学的校训是“止于至善”,当时只知道出自《大学》,如果有人问我怎么算至善,我只能语塞。直到先生一句“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”,振聋发聩。
  最后的最后,跟大家分享一则先生的语录:“今人于吃饭时,虽无一事在前,其心常役役不宁,只缘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惭愧不已,先生训诫得真对。后转念一想:书中的“今人”应该指的是明代的人啊!怎么,明代的人就已经这样了吗?那根据“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”的道理,按阳明先生的眼光看当下,作为现代人的我们,得“役役不宁”到什么程度啊,哈哈……作者仲济涛


相关新闻
 

网络新闻投稿邮箱: netnews@sdust.edu.cn
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欧洲杯在线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

网站地图